江海晚报报道:《企业高校创新路上“牵手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2-07浏览次数:1121

        12月2日,《江海晚报》A09版大篇幅报道:《企业高校创新路上“牵手跑”》。全文如下:

高校教育资源丰富,企业市场感应力强,双方合作则会走上双赢的快车道
企业高校创新路上“牵手跑”

        南通理工学院近期牵手企业,组建了该校成功升本后第一个以企业命名的本科环洋-罗兰班,开启全力推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新起点。

  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广大通企的共识,但在转型路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少专业人才的瓶颈。企业充分借力本地高校培养的应用人才、借助高校教师的智慧,将高校变成产品升级的研发平台、创新人才库。而高校则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大量实验平台、教学基地和科研项目,从而培育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本报记者朱蓓宁本报通讯员侯红梅

  学校到企业走访调研    双方一见钟情

  近日,南通理工学院和江苏环洋组合机床有限公司、南通海盟罗兰机械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协议书,组建了该校成功升本后第一个以企业命名的本科环洋-罗兰班,开启全力推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新起点。

  今年是南通理工学院的转型发展年,学校主动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校领导带队分9个调研小组,先后走访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通州建总等33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调研南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数据。

  和江苏环洋、海盟罗兰的合作,始于上半年到企业调研时的一见钟情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袁国定介绍,在调研中了解到,江苏环洋是专门为国内外汽车发动机行业设计制造加工活塞环的各类组合机床、数控机床及检测设备为主的高科技企业,涉及世界前沿的先进技术。能够和这样的企业合作,便于师生接触到最先进的信息。

  谈及合作,江苏环洋组合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明军形容自己像是吃下一颗定心丸:有了高校做后盾,企业创新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

  学生能参加实际研发  体验定向培养

  企业和高校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核心主体,建设校企联盟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途径。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袁靖宇为环洋-罗兰班授牌时感到很兴奋。在他看来,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有先进的实验室和各类服务平台,接触最前沿的技术理论;企业的市场感应力强,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和技术装备,能运用最前沿的技术条件,直接接触产品开发。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多出攻关新品、多育应用人才,我希望看到南通理工学院成功破题。

  据了解,有了合作意向后,三方多次互访、交流,决定共同开展多功能数控组合机床加工系统的项目开发。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顾海领着记者参观刚刚运抵精密工程研究所的多功能数控加工(教学)系统,这将马上投入教学中。目前,三方共享技术资料,已初步完成了优化设计方案。

  创新联盟协议中,除技术攻关外,还有重要一项是协同育人。借助环洋——罗兰班这个载体,我们成立了协同育人教研室,配置优秀师资、实习资源,带领学生参加实际研发项目,强调独立动手、动脑思考和实操的能力,让他们在学校就拥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教务处处长黄天成介绍。

  首届环洋——罗兰班学生管佳程进入这个集体后,深切体会到定向培养的独特魅力。他庆幸大一阶段就有机会进入机械创新实验室,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新产品开发。南通海盟罗兰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剑清则对本班学生寄予厚望,籍此培养企业未来的青年技术骨干。

  高校老师走出象牙塔  有了用武之地

  一旦走出象牙塔,高校老师眼界大开,技术服务大有用武之地。

  南通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组织教师对南通淄柴船舶机械公司的龙门刨进行技术改造,为企业节约近100万元费用;帮助企业合理选择缸套夹具的装夹方法,解决原先存在误差的难题;与南通艺普机械公司合作,对目前制造业中对形状特殊、直径大、螺距大的内螺纹数控加工进行了有效的技术攻关。

  该学院的机械实训中心——南通市浦江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融生产功能、教学功能、技术开发与研究功能于一体,每年为社会企业职工高技能培训500人次左右。目前,机电工程学院在现代生产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及校内精密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又申报了南通市精密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市财政经费支持。此次签约的项目,就是该重点实验室开展的第一个横向课题。

  南通理工学院副校长、学校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长王贵成深知:高校服务企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收获看得见的利益;学校则从中获得大量实验平台、教学基地和科研项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良性互动、互利共赢。